「行行出狀元—在光鮮亮麗的背後 是高壓的工作環境—航空公司營運員」
行行出狀元—在光鮮亮麗的背後 是高壓的工作環境—航空公司營運員
◎徵才方式的改動與前進
戴稚玲進入中華航空(以下簡稱華航)服務並擔任營運員,是在民國七十七年左右。營運員就是營業運務員的意思,也常被稱為「地勤人員」,是航空公司第一線接觸旅客的人。
華航甄選營運員的方式,以官網公布為主,首要考量的是應試者的語文能力,有基本的語言門檻,需要多益或英檢的成績。應試者錄取營運員之後,再分配至客服、營業或運務服務。
經過兩三年的時間熟悉業務之後,會輪調至其他部門,或經由內招系統視學經歷、考績、專業能力評比請調。若要晉陞,除考績以外,還需經人評會表決或考試。
營運員的主要工作內容為客服、票務、營業與運務。運務工作內容繁複,包括機場櫃檯作業、機坪作業、貴賓室、行李查找及登機門作業。櫃檯作業負責劃位驗證、行李托運、票務處理;機坪作業負責行李及貨物裝載及安全;貴賓室提供貴賓餐飲及休息;行李查找,則處理行李異常協尋;登機門作業需配合餐服、空服、機坪及旅客,迅速確實的確認飛機上餐飲清潔就緒、貨物行李裝載平衡、旅客順利登機等,如果班機有所延誤,也要協助立即密切連絡及處理,以免引起旅客抱怨。
◎航空公司貴賓室的型態轉變
戴稚玲服務最久的部門是貴賓室,至今將近十年。她詼諧的比喻道,貴賓室的業務內容就像在經營一家便利商店,工作內容包含會員服務、餐飲規劃、尋找廠商、進貨、銷貨、食品安全、環境衛生安全,也要進行控制成本、整理報表、接受各單位稽核以及結報等行政作業。
航空公司設置貴賓室,主要是為了服務高階會員,但為了降低成本,會與信用卡公司異業合作,使貴賓室的功能更為多樣。各家航空公司為了高階貴賓,仍然不遺餘力的改善設備、餐飲及服務品質。華航、長榮屬複合式經營,港龍採單一會員服務,而不屬航空公司的摩爾則專攻付費休息,所有旅客通吃。
戴稚玲認為,在貴賓室服務,其實是一個相當高壓的工作。首要原因是因為要接待航空公司的重要人物,所以必須要記得重要人物飲食上的喜好,例如:是否喜歡在用餐時看某家報紙,或是固定要享用某種餐點。同時,接待名人的也須維護名人的隱私,甚至幫忙維護公司形象,所以需要時時注意狀況,以免導致新聞記者寫下對航空公司不利的報導。
戴稚玲說,貴賓室的環境維護也相當不易。尤其在與信用卡合作之後,前往貴賓室的旅客增加,維護就更為困難。航空公司一旦遭到客訴,對服務人員而言是相當嚴重的事,除了要被檢討、寫報告之外,萬一客人因此提出告訴,航空公司還可能必須賠償一大筆金額。因此營運員工作時總是戰戰競競,壓力甚大。
另外,服務業的困難之處,也會體現在貴賓室的服務中。例如必須要常常費盡心思的轉換菜色,讓客人有新鮮感,也必須戒慎恐懼食安的問題。即便已經都是訂購大廠牌通過檢驗的食品,仍不能掉以輕心。戴稚玲說,台灣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一下起雲劑,一下毒澱粉,又一下地溝油,就算是CAS大廠牌所提供的冷凍食品中,有時也有異物,搞得她自己神經緊張。
也曾經有旅客相當滿意貴賓室的菜色,所以吃了很多食物,一下吃冰、一下又吃熱食,結果導致腹痛。當時這位旅客相當友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也順利飛行。但如果該名旅客因此提出告訴,航空公司就會面對許多麻煩。貴賓室的營運員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群龍無首體制下的犧牲者
華航近幾年來,鬧出許多沸沸揚揚的新聞,例如重大的飛安事件及員工罷工等。空服員罷工事件開始時,戴稚玲已經留職停薪,所以對罷工事件較無所知。但戴稚玲提到,華航在經歷過兩次的飛安事件後,員工們的薪資就不太進行調整。
舉例來說,民國七十年時,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為一萬,而當時營運員的月薪為兩萬,行情比平均高上許多。但在後來的十到十五年之間,華航員工的薪資都調漲幅度減緩,甚至因為進公司的時間不一定,而產生許多同工不同酬的情形,導致晚進的新人做一樣的工作,薪水卻可能與資深員工差到二至三倍之多。
除此之外,戴稚玲說,華航內部也有一批人在上任十年至今都未調整過薪資,也曾規定按照考績表現來加薪,所以大概有五年所有人都沒調薪的情形。後續也有十年也加不到一千塊錢,甚至有同事只加薪不到十塊的情形。
到後來,華航開始大量使用兼職人員,透過雇用一些人工作四小時,機動式的填補較忙碌的時段。但兼職人員轉正職相當困難,就算能轉,通常也都要熬上三五年。
戴稚玲表示,這樣的情況確實造成內部人員許多不滿,畢竟工作高壓力、高工時又要求專業,但薪資卻原地踏步十年。不過,這樣的情況在空服員罷工事件後,已經開始出現一些調整,罷工後也有高幅度的加薪。
然而,戴稚玲提到,華航內許多重要高層是由政府官派,很少的情況會由內部升遷。因為沒有真正的老闆,所以大部分員工即使碰到問題,也不太願意挺身而出去挑戰體制。
戴稚玲表示,航空產業的勞動環境不佳並不只是華航的問題,只是華航因為官股民營的模式而首當其衝。雖然許多勞動條件看似都合乎勞基法規定,仍有許多法條尚未照顧到的部分。因此,若是只是按照制式的法條,其實對航空產業的勞工而言,會顯得不公平和苛刻。
【KTP U-News記者/中山大學 劉貞麟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