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Part05:決策,焦慮嗎?

在前面幾篇「職涯規劃DIY」當中,我們根據加拿大Waterloo大學提供的線上手冊,大致介紹了「職涯規劃六步驟」的前兩個步驟,也就是「自我評估」與「研究及尋找適合職業」。在這一篇文章當中,我們要開始介紹第三個步驟,也就是「決策與計畫」。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在台灣,不少學校的職輔體系其實只幫助學生進行了職涯規劃六步驟的前兩個步驟(有些則只進行第一個步驟)。從職涯規劃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不夠的。協助學生瞭解自己、認識工作世界當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能夠鼓勵學生進一步做出選擇與勇於決策,同時協助他們有系統地把決策化為可具體執行的短、中、長期計畫。

不過,職涯決策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特別是一想到「這可能會是影響一輩子的決定」,很多年輕朋友可能就猶豫不定、裹足不前。因此,在進行職涯決策之前,不妨先建立以下幾個觀念。

一、不必有「一勞永逸」的想法—但也不要因此失之草率。

早一點進行職涯決策,可以讓個人及早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也可以強化學習動機。但是職涯決策通常不會「一勞永逸」,而是可能在一段長時間裡面,每隔一陣子就會進行修正調整。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世界的瞭解,是會不斷成長的—隨著每個人的經驗增多,可供自己省視咀嚼的「有成就感的生命故事」越多,對自己的認識自然更為深刻;而隨著個人的視野開闊與人脈拓展,所能夠描繪的「工作世界地圖」也會更加豐富。這些當然都可能促使一個人修正自己的職涯規劃。

但是,這並不是表示「反正以後都要修正,現在的決策隨便做一做就好了。」

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年輕時所踏上的職涯路徑,會決定日後能夠產生怎樣的「生命故事」可供內省;一開始時選擇的道路會影響往後的歷練、人脈、與視野,從而也會影響自己能夠從中學習多少,以及能不能在旅程中逐漸明朗自己的理想目標為何。

用個比喻來說好了,職涯規劃就好像要出發前往一個「沒有去過的目的地」,而我們在前面介紹過的自我評估與職業研究方法,就如同指南針與一份粗略的地圖一般。

在一開始出發時,我們可能還沒辦法知道目的地的確切位置何在,但是隨著我們越接近目的地,所知道的資訊越多,我們對目的地的確切位置就會越清楚。無論如何,我們最好能大致保持在正確的方向,這樣即使中間不免走進岔路,或轉錯一兩個彎,只要基本方向抓對,我們終究可以到達我們的理想目標。

二、尋求可以學習與進步的途徑,而不是追求鐵飯碗。

在許多家長的心目中,「鐵飯碗等於好工作」的觀念相當牢固,也可能因此影響子女在職涯決策上的視野與勇氣。我建議趁早拋棄這種觀念,原因如下:

許多家長重視「鐵飯碗」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安全,有保障」。問題是,以現在產業結構迅速變遷的情形,有誰敢保證,不管是今日看來大熱門的工作,還是似乎「屹立不搖」的產業或公司,在十年、二十年後還是一樣的「熱門」與「屹立不搖」?

在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最好的「安全保障」其實是個人的「核心就業能力」—也就是即使轉換工作,也可以「帶著走」的一組「可攜式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年輕人而言,最好的職涯發展途徑,是可以在其中不斷學習與進步,並累積充實自己核心能力的途徑,而不是早早就進入一個工作技能長期不用翻新的「安穩」工作位置。

想一想,在急遽變化的職場當中,下列哪一種人是比較「安全,有保障」的?是一畢業就進入一個安穩的位置,在二十年當中工作內容沒什麼變化,也不需要學習多少新事物,然後等到第二十一年的時候,才發現在不知不覺當中,新科技已經讓自己唯一精熟的技能貶值無用,或全球化已經讓其他國家的低廉勞工接手自己唯一習慣的工作?還是畢業後進入一個充滿挑戰的職涯途徑,在其中不斷面對新工作與新技術的衝擊,但是也從中累積了豐富多樣的可攜技能,並磨練出不畏變化的心態,與養成積極學習的習慣?

三、對自己誠實,但也能面對現實。

在職涯規劃的時候,最好能「對自己誠實」,選擇真正符合自己人格特質與性向的職涯方向,這是我們一再強調的觀念。畢竟一個人如果只是因為「別人希望」或「大家認為」,就選擇一條自己缺乏興趣的道路,卻無法從中找到學習與成長的強烈動機,那麼這個人不只難以在這條道路上獲得價值感與滿足感,恐怕也很難面對競爭壓力,而真正有所成就。

無論如何,「對自己誠實」並不意味著就不需要顧及現實條件。

不要誤會,我們所以強調要「面對現實」,並不是要一個人「因為現實壓力,所以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希望個人能夠客觀理智衡量現實條件,特別是能夠積極蒐集資訊與把握可能機會,找出一條可行的道路,以將理想化為現實。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個人是文學院大二的學生,卻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是在商業或科技;再假設因為他讀得很掙扎,所以本科成績平平,也沒有修讀輔系或雙主修的機會,怎麼辦?

這個人要不要只是抱怨興趣不合,念得很痛苦,所以混一天算一天?還是埋怨當初有人誤導自己填這個科系,而學校的雙主修與輔系規定為什麼要那麼苛刻?還是把全部希望都放在錄取機會很低,一年一次的轉學或轉系考上面,而一旦失敗就又大受打擊?

我每次遇到有這種困擾的年輕人,都會建議他先接受現實,停止怨天尤人,但是也要瞭解「可以到達目標的道路不只一條」。

以這個例子來說,這個學生不妨先去瞭解:「我有興趣的產業需要哪些人才?」只有工程師嗎?只有財務人員嗎?還是有其他相關工作可能適合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例如說業務、採購、行政?他可以進一步瞭解:要擔任這些工作,需要哪些條件?一定需要工學院或商學院學歷嗎?可不可能趁著在學的時候,先去這些科系選修一些專業課程,而這就可以促使這些公司的人資主管對自己的履歷表產生興趣?

他也可以想一想:除了修課外,還有沒有其他管道可以有助於自己往這些方向發展?例如說外語能力、考取證照、參與社團、專題競賽、還是暑期實習?如果想正式轉換跑道的話,只有轉系、轉學、考研究所的途徑嗎?有沒有短期職訓之類,成本低但效益高的管道?

事實上,如果這個年輕人肯花時間深入瞭解的話,他還可能發現,跨領域的能力可以為這些工作加分。果真如此,那麼又何不想想,可以怎麼做,讓自己正在就讀的文科專業,為自己理想的職涯方向加分?如果真能如此積極思考,設法把「現實與挑戰」轉換為「資源與機會」,那就是「面對現實」的最佳方式。

四、選擇之後要規劃,而規劃是為了實行;要能夠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並務實檢查自己是否能加以實行。

雖然這是個很基本的觀念,但我們還是必須加以強調—職涯規劃並不是「知道自己理想的職業是什麼」就完事了,而是必須以此為目標,並以現在所處的現實位置做為出發點,開始進行規劃與實踐。

我們可以用長、中、短期的架構來進行規劃—先用三到五年做為長期目標,設想「到那個時候,我希望自己在哪裡,過什麼生活,做什麼事情?」用一年為中期目標,當成一個「檢查點」,看看自己過去實現了多少,有沒有必要加以調整?而用一到三個月為短期目標,在其中能夠回答:「我下一步要做什麼?」

有清楚願景與明確規劃,可以讓自己踏實面對未來,不至於焦慮慌張;同時又能「登高自卑,行遠自邇」,腳踏實地,一步步加以實現,而不會隨著時間流逝,卻發現自己一直還在「做白日夢」的階段原地踏步。

五、在「堅持投資」與「彈性調整」之間維持適當平衡。

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若非堅持到底,不會開花結果。要實現自己的職涯夢想,當然也是如此。所謂「滾石不長苔」,如果今天換一個計畫,明天改一個目標,最後大概只會一事無成。

無論如何,對自己的職涯理想堅持投資固然重要,但是也要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才能把握機會或修正錯誤。要如何在「堅持投資」與「彈性調整」之間維持一個適當的平衡,可能每個人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我的建議是:對於短期的計畫與目標要堅持,養成「一次把一件事情完整做到」的好習慣;對於長期的目標調整要慎重,避免「動不動整個翻掉重來」的不良習慣。

比較好的調整時機應該是在中期的檢查點上。可以先問自己:在過去一年當中,自己有什麼地方是做得不錯的?有沒有因此而出現什麼新的機會,可以加以把握?檢查一下自己時間投資的成本效益:有沒有更好的途徑能夠達成長期目標?如果中期完成的目標不如自己的預期,為什麼?有什麼地方做得比較不理想?該如何改善?還是應該啟動「雨天備案」,嘗試其他途徑?在做過務實與具體的檢查以後,「該不該調整」,或「該調整什麼」,應該就會清晰許多。

瀏覽數: